深圳大学心理学院源于2006年建立的深圳大学心理学系,2015年在学校心理学系和社会学系基础上成立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2018年12月深圳大学心理与社会学院更名为深圳大学心理学院。建院以来,学院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强化创新驱动,追求内涵发展。依托粤港澳大湾区独特的区位优势,迅速建成了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2018年获批心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授权点,心理学科成为广东省“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重点支持学科;2019年设立博士后流动站。
学院现有基础心理学系、应用心理学系、脑疾病与认知科学研究中心,设有心理学、脑与认知科学等专业,其中心理学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秉承“明心致理,笃行致远”院训,锐意改革,紧密对接国家“脑计划”和民生需求,积极推进与人工智能等前沿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将基础研究成果以科普传播、人才培训和产业合作等方式服务于社会。目前已形成具有优势特色的认知神经科学、情绪与健康心理学、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量与应用四个发展方向。凭借优越的教学科研条件和平台,学科竞争力不断增强。在2025年上海软科全国最好学科排名中位列第16位;在2025年泰晤士高等教育心理学学科排名为内地高校并列第6位,世界301+;在USNews学科排名为国内17位,全球264位;2025年,“神经科学与行为学”和“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双双进入ESI全球前5‰,标志着学院的国际影响力与学科竞争力迈上新高度。
发展目标 
深圳大学心理学院勇立时代潮头,依托深圳“双区”建设的驱动优势,在国家大力发展心理学科的战略引领下,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科研创新。学科以“小规模、跨学科、应用和基础研究并进、文理交叉平衡发展”为基本原则,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服务民生需求为着力点,重点布局脑与认知科学、心理健康等领域的发展。
师资队伍 
学院拥有一支年龄结构合理、专业背景坚实的师资队伍。目前共有专任教师 60人,其中教授 10人、副教授 22 人、助理教授 28 人,全部具有博士学位,高级职称比例达 53%,具有海外学历或访学经历的教师占 60.3%。
教师团队成员来自于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美国范德堡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比利时根特大学、荷兰格罗宁根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涵盖心理学、教育学、认知神经科学、生物医学工程、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背景。
队伍中包括国家高层次人才 2人、广东省青年珠江学者及珠江人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 6 人、鹏城学者特聘教授 1 人、深圳市优秀青年 1 人,以及 30 余位深圳市高层次人才。
人才培养 
自心理学科开设至今招生规模相对稳定,年均招收本科生100余人,招生专业包括心理学、心理学卓越班、心理学师范及脑与认知科学班。年均招收硕士研究生100余人、博士研究生10余人,招生专业涵盖心理学学术硕士、应用心理学专业硕士和心理健康教育非全日制专业硕士。
就业深造: 心理学专业毕业生主要在高等院校、中小学校、腾讯、比亚迪、华为、影石等高精尖企业,以及医疗、司法、科研及政府机构等单位, 从事与心理学相关的人力资源管理、心理咨询与治疗、教学科研及技术开发等工作。学院毕业生综合素质过硬、社会适应力强,就业率常年保持在90%以上。部分毕业生升学至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英国牛津大学、芬兰赫尔辛基大学、日本京都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继续深造,就业质量与社会认可度持续提升,展现出良好的发展潜力。
学科方向 

优势特色 
在既定的四个学科方向上,学院进一步凝练、细化研究方向,形成了包括儿童脑功能与认知发展、儿童情绪与社会性发展、发展认知神经科学、青少年心理发展与教育、老年心理发展与康复等优势研究方向。其具如下特色:
行为学研究多样化。体现在对中国儿童的推理能力及其影响因素、中小学校青少年学习与发展、轻度老年认知障碍及老年人技能学习等领域的行为学研究中。
神经科学研究进一步深化。在探索正常和障碍儿童认知能力发展与大脑结构、功能之间关系,以及认知能力训练与大脑可塑性等方向上,开展了具有国际前沿水平的研究。
国际化合作不断加强。建立了“中加人脑与认知发展实验室”、“儿童发展与健康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并与剑桥大学、哈佛大学、莱顿大学、里昂第一大学、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美国纽约城市大学等开展实质性合作。
科研成果 
自2015年成立以来,学院科研创新能力持续提升,累计获批科研项目260项,其中国家级项目72项(含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1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项),并获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16项和省级项目58项、市级项目64项立项,总经费逾1.5亿元。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euron、Nature Human Behavior、PNAS、Nature Communications和Science Advances等国际顶尖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600余篇,取得一系列原创性突破。
学院科研成果先后荣获中国心理学会学科建设成就奖、教育部技术发明奖一等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自然科学二等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北京市科技奖等多项重要荣誉。
学院现建成脑认知与情绪健康广东普通高校重点实验室、深圳市情绪与社会认知科学重点实验室和深圳大学心理健康研究中心(深圳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 并积极推动成果转化,共获得专利授权逾30项,为心理学科原始创新、跨学科发展和社会服务奠定坚实基础。同时,中国心理学会认知神经科学专业委员会、广东省认知科学学会及深圳市心理学会均依托本学院开展工作,彰显了学院在学科建设与学术组织中的重要作用。
实验室设备 

心理学院实验平台:心理学实验中心占地面积6000余平方米,实验设备价值1.24亿元,建有多个达到国内外先进水平的教学与科研实验室。中心已获批为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并建设深圳大学心理学科普教育基地,为粤港澳大湾区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和高水平科研工作提供了坚实的硬件支撑与精细化服务。
学院围绕教学与科研的重点方向,持续建设高标准研究平台,配置了大量先进仪器设备,形成了多层次、多领域的实验体系。目前已建成脑电实验室、近红外实验室、眼动实验室、行为实验室、神经调控实验室、睡眠实验室、应激实验室、疼痛研究实验室、运动与脑心健康实验室、心理健康实验室及儿童实验室等功能完善的专业实验室。
脑成像中心:由学院负责建设的深圳大学大型仪器共享平台——脑成像中心,拥有国际一流科研设备, 包括功能性磁共振成像仪(Siemens Prisma 3.0T)和脑磁图成像仪(Elekta Neuromag Triux),为学院在科学研究、临床应用和技术创新方面提供了重要支撑。
实习基地 
众多优质实习基地为我院学生科研及职业发展等提供了富有成效的支撑。心理专业实习基地目前包括南头中学、南山外国语学校、南山教育实验集团所属中小学、深圳市康宁医院、深圳市第六人民医院等。随着心理学院的影响力不断扩大以及社会对心理健康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心理学院的实习基地在不断增多,同时实习质量也在稳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