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招聘

前沿性 国际化 重基础 高水平 研究与应用并重

招生招聘

我院迟新丽副教授课题组于8月在《心理学报》期刊在线发表题为“迷‘网’的少年:网瘾风险青少年的症状演化”的论文。该论文采用增长混合模型(Growth Mixture Model, 以下简称 GMM)和网络分析(Network Analysis,以下简称NA)方法, 识别网瘾风险青少年及其网瘾症状的演化规律,拓宽了对青少年网瘾动态变化的认识,为未来设计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提供了实证依据。



研究背景

现如今,青少年已是网络主要用户群体之一。但由于青少年的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对网络中良莠不齐的信息缺乏辨识能力,且对于网络使用行为缺乏足够的自制力,导致这部分群体成为了网瘾的高风险人群。据2022年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报道,青少年的网瘾检出率已高达19.5%,这意味着我国将近 3315万青少年被检出网瘾。鉴于青少年网瘾的高检出率和高危害性,我们迫切需要拓宽和加深对青少年网瘾的认识,为青少年网瘾评估和预警提供新的视角和解决思路。




研究方法

研究选取初一年级的青少年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三年三波的纵向研究设计,识别网瘾风险青少年并考察其症状演化规律,旨在实现以下目标:(1)根据青少年网瘾发展轨迹区分不同的异质性群体,并假设存在网瘾风险组青少年;(2)在症状层面比较不同时间点下风险组的网瘾症状网络,并识别不同阶段的网瘾核心症状。




研究结果

GMM结果显示,根据青少年网瘾的发展趋势,可以将青少年区分为正常组和风险组(见图1)。NA结果表明,风险组青少年的网瘾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的核心症状(见图2):在初一时,“强迫性网络使用”、“满足感缺失”、“情绪失控”“戒断反应”的中心性较高;在初二时,“满足感缺失”成为了该时间点中心性最高的核心症状;在初三时,“戒断反应”成为了中心性最高的核心症状。

图1 青少年网瘾发展趋势异质性群组





图2 三个时间点网络的强度中心性估计




研究结论

基于上述发现,本研究提出应对青少年网瘾风险的“三预”策略(“预防”−“预警”−“干预”)。首先,初一到初二作为“预防”阶段,该阶段目标应该以预防风险为主。比如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以向学生普及正确的网络使用行为和网瘾带来的消极后果;也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或者社区生活,转移学生对网络的需求和注意力。应该重点关注青少年的好奇心和满足感,引导他们正确缓解停止网络使用时所带来的消极情绪反应。其次,初二应当作为“预警”网瘾的关键阶段,在该阶段识别潜在的网瘾风险青少年尤为重要。密切关注满足感缺失的青少年的网络使用行为,并且采用积极的方式(如, 运动、阅读、社交活动等)来满足他们的需求。最后是“干预”阶段,应当重点关注戒断反应的干预措施,帮助青少年克服当下的网瘾戒断反应。比如通过认知行为疗法、运动干预、家庭治疗等手段,帮助学生戒除网瘾,不再迷“网”,也避免其产生更为严重的心理和行为后果。


深圳大学17级本科生陈诗韵(目前为香港理工大学在读博士生)为论文的第一作者,深圳大学心理学院迟新丽副教授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深圳大学为第一通讯单位。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的项目资助。


论文链接:

陈诗韵, 屈笛扬, 卜禾, 梁凯欣, 张沛超, 迟新丽. (2023). 迷“网”的少年:网瘾风险青少年的症状演化. 心理学报, 55(9), 1465-1476. https://journal.psych.ac.cn/xlxb/CN/10.3724/SP.J.1041.2023.01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