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队伍

前沿性 国际化 重基础 高水平 研究与应用并重

师资队伍

韩传亮

职称:博士/“百人计划”助理教授

邮箱地址:hanchuanliang2014@gmail.com;chuanlianghan@szu.edu.cn

社会工作:Brain-X期刊青年编委;
云端论脑-神经科学青年学者论坛(公益)负责人之一

研究方向:神经振荡;认知功能;脑健康;精神疾病;计算建模

“百人计划”助理教授。2015年于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数学与物理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2021年于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获理学博士学位。随后分别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香港城市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25年9月加入深圳大学心理学院,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人脑不同空间尺度下(单细胞记录、局部场电位、群体脑电活动等)的神经电生理技术结合认知行为学、临床病理学、计算建模等手段,系统的研究大脑神经振荡的起源和功能机制及其在多种脑与精神疾病早期筛查、诊断、治疗康复中的应用。近年来发表各类科研论文61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含共一共通)在Neuron、PLOS Biology、Translational Psychiatry、NeuroImage等国际SCI期刊发表论文32篇(截止到2025年9月)。

微信公众号:大脑神经振荡实验室


(欢迎不同阶段的学生(本科、硕士、博士)以任何形式(本科毕设、保研、考研、直博、申博、科研助理、博士后、专职副研/研究员)加入课题组学习工作,在这里我们不论出身,不管你曾经是什么专业,只要你对我的研究方向(大脑活动的周期性现象-神经振荡)感兴趣,我就可以为你量身定做一个属于且适合你自己的培养方案。课题组鼓励每位同学在读期间赴海外进行任何形式的学术交流,也支持每个同学在毕业后赴海外进一步深造。目前课题组已经与海内外多个单位(如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波士顿大学、中科院深圳先进院、中国地质大学、首医附属安定医院、首医附属天坛医院、深圳第二人民医院等)的课题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同时每个月也会在线上与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城市大学的合作课题组进行联合Journal Club。在认知神经科学中无论你是对动物实验、或是对人类实验、或是对计算模型感兴趣,在我这里均有对应的资源与你匹配,我会以一个开放的心态来欢迎任何形式的学术交流,欢迎感兴趣的同学随时发邮件与我联系。)

学习及工作经历

2011年9月 - 2015年6月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数学与应用数学 学士学位

2015年9月 - 2021年10月 北京师范大学 认知神经科学 博士学位

2021年12月 - 2023年12月 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博士后

2024年1月 - 2024年2月 香港城市大学 博士后

2024年4月 - 2025年8月 香港中文大学 博士后

2025年9月 - 至今 深圳大学 心理学院“百人计划”助理教授

主持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2022年,8万,主持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特别资助,2023年,18万,主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交叉科学部重大项目,2024年1月-2028年12月,300万,参与

发表的主要研究论文

1. Chuanliang Han et al (2021), Multiple gamma rhythms carry distinct spatial frequency information in primary visual cortex. PLOS Biology, 2021(中科院分区top期刊)

2. Xuemei Liu#, Juan Lai#, Chuanliang Han#, Hao Zhong, Kang Huang, Yuanming Liu, Xutao Zhu, Pengfei Wei, Liming Tan, Fuqiang Xu and Liping Wang* (2025), Neural circuit underly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visual escape habituation, Neuron, 2025 (# equally contributed) (中科院分区top期刊)

3. Chuanliang Han, Vincent Cheung* and Rosa Chan*(2025), Aging amplifies sex differences in low alpha and low beta EEG oscillations, NeuroImage, 2025 (中科院分区top期刊)

4. Chuanliang Han, Bin Wang, Xing Peng, Meijia Li, Zhizhen Zhang, Chen Yao, Mengyu Tu, Xiaoyan Chen, Jia Zhou, Changming Wang, and Xixi Zhao (2025), Distinct oscillatory mechanisms in low and high alpha-band activities for screening and potential treatment of Schizophrenia,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 2025 (中科院分区top期刊)

5. Yuchen Lin, Shaojia Huang, Meijia Li, Naem Haihambo, Jidong Mao, Fang Wang, Yuping Liang, Wufang Chen and Chuanliang Han* (2024), The neural oscillatory mechanism underlying human brain fingerprint recognition using a portable EEG acquisition device, NeuroImage, 2024 (* 通讯作者) (中科院分区top期刊)

6. Talifu Zikereya, Yuchen Lin, Zhizhen Zhang, Kaixuan Shi and Chuanliang Han* (2024), Different oscillatory mechanisms of dementia-related diseases with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closed-eye state, NeuroImage, 2024 (* 通讯作者) (中科院分区top期刊)

7. Chuanliang Han, Zhizhen Zhang, Yuchen Lin, Fang Du, Jiayuan Song, Shaojia Huang, Jidong Mao, Weiwen Xiang, Fang Wang, Yuping Liang, Wufang Chen and Xixi Zhao (2025), Monitoring sleep quality through low alpha-band activity in the prefrontal cortex using a portable EEG device: a longitudinal study, Journal of Medical Internet Research, 2025 (中科院分区top期刊)

8. Bin Wang, Meijia Li, Naem Haihambo, Zihan Qiu, Meirong Sun, Mingrou Guo, Xixi Zhao and Chuanliang Han* (2024), Classification of major depression disorder (MDD) through distinct alpha-band activities in resting-state electroencephalogram (EEG) combined with MATRICS consensus cognitive battery (MCCB),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24 (* 通讯作者) (中科院分区top期刊)

9. Xixi Zhao, Bin Wang, Jun Liu, Ling Zhang, Zhizhen Zhang, Chuanliang Han* and Gang Wang* (2025), Distinguishing 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 from Bipolar Disorder Using Alpha-Band Activity in Resting-State Electroencephalogram,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25 (* 通讯作者) (中科院分区top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