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学术沙龙 第五期
深圳大学心理学院教师学术沙龙活动第五期于2022年4月15日中午通过腾讯会议在线上顺利举行。本期教师学术沙龙由董晓蔚教授主持,张剑锋博士和李鹏副教授先后进行了分享。我院全体专任教师参与了本次活动,并与两位报告老师进行了热烈的交流讨论。
学术报告回顾
张剑锋老师报告
张老师首先介绍了静息态功能磁共振(rs-fMRI)中所使用的一些主要指标以及其神经基础的国内外研究进展。由于功能磁共振只能间接测量神经活动,并且其测量信号的时间维度也与通过脑磁图/脑电图等所测量的神经电生理信号不一致,因此理解rs-fMRI各项指标的神经电生理基础,对于fMRI的临床应用至关重要。
接着,张老师介绍了自己发表在《Cerebral Cortex》的研究,该研究考察了rs-fMRI中低频振幅(ALFF)的神经电生理基础。脑磁图与功能磁共振的联合研究表明,fMRI-ALFF与脑磁图中所测神经活动中包络信号的低频振幅比较相似。
张老师的这项研究旨在理解rs-fMRI中经典指标,即低频振幅(ALFF)的神经基础,对于fMRI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李鹏老师报告
李鹏老师分享了课题组近期发表在《NeuroImage》上的研究论文。
李老师介绍了该研究的背景:社会合作后的团队资源分配依赖于个人贡献、需求等多种因素,其中个人贡献与合作的任务形式有关。然而,人际协同合作如何影响事后的责任归因和奖励的分配尚不清楚:人际协同可能会提高团队和谐、促进亲社会行为;同时协同合作下不明确的个人贡献也有可能导致自我服务偏见和自私分配行为。
李老师课题组利用双人合作时间估计任务和基于近红外的超扫描技术探讨人际协同过程,发现人际协同组内部合作双方的脑间同步性越高,更倾向于集体责任归因和平均分配;脑间同步性可预测奖励分配,而责任归因起部分中介作用。
这项研究提示以往的资源分配理论需要考虑个体对于自己或他人的贡献的主观评估,即责任归因。
文字来源 | 心理学院
图片来源 | 心理学院
学生编辑 | 高依凡
初审 | 吴丹
审核 | 焦璨、吴健辉